昨天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公众号公布了今年李杯的参赛名单。
U16女子,U18男女集体消失在名单里。
其实原本的比赛公告中,还有U20的,不用说,这个组别更没有棋娃报名了。
新的运动员证书获取的规则,可是只有U18可以获取健将的。
而参赛人员较少,是获得健将的大好时机,然而,棋娃们却选择了用脚投票,不来了。
造成这个原因,第一肯定是经济下滑,用于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棋娃家长数量锐减。
这是客观原因。但是棋协其实也是功不可没:
首先是运动员制度的混乱:延续传统并非不是好事情,在传统的组别中,U17-U20的分组,其实就是充分考虑到年龄越大,还在坚持的棋娃数量越少,因此才会是4个年龄组为一个组别。且到了17以后,棋娃之间年龄差在这个领域也已经不明显了。但今年的改革,在个人赛上将U20逐出了比赛圈,在团体赛中,虽然在公布赛事规程时候引入了U20,但又不给任何福利,且还要单列,这其实也是一种驱逐的做法(当然运动员制度已经定下,今年棋协想引入也没法,这次李团的大龄组缺席,本质上是棋协的没有依据和事实的错误的运动员制度改革造成的)。
其次是运动员证书门槛收紧的同时,证书却没有任何福利体现。拿到健将,对普通运动员甚至是弊大于利。首先拿到健将就告别了业余圈层,所有业余赛事都无法参加,而随着近年业余赛事的兴起,业余赛事的奖金也在逐步的提高,这让她们告别了一项收入来源;另一个角度,普通健将在职业圈是最底层的存在,在职业体系他们几乎不可能拿到奖金。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通健将一入门就终身与奖金无缘。运动员证书福利最重要一点就是读书,但是单招国际象棋学校屈指可数,甚至不见踪影。高水平运动队本身要求运动员文化成绩也要比较出色;要报送,新的规则需要国际级运动健将,这个难度不是李杯范畴了。既然运动员证书没有实际价值,还设置如此诸多门槛,受到冷落,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疫情以后,棋协对棋协大师赛进行了集中管理,由棋协统一来举办,然后再定下一个500人的比赛规模限制。一时间造成了棋协大师赛参赛资格一票难求。在这种人为制造的虚假繁荣之中,也许棋协感觉这个行业火爆得一塌糊涂。是万人敬仰的朝圣行业。今年李团的报名,却给予了棋协一个人间清醒。
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里,争出来的荣誉才是真荣誉,而不是棋协的恩赐出来的荣誉。国际象棋作为一个有足够开放性的行业,荣誉也分门别类,五花八门。所以荣誉之间也是要相互竞争的,只有权威的组织,集体的市场认可出来的荣誉才会被市场所推崇。而李杯之所以被市场争抢和高度看重,本质并不是因为运动员证书,而是这个比赛是云集了全国棋童的最高水平的舞台,因此才拥有了权威。今年的李杯个人打破这种规则之后,从某种程度来说,李杯的权威就开始逐渐失去,而这次李团大龄组的缺席,更是一次对李团荣誉的毁灭性重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明年李团个人赛报名人数进一步锐减,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注:文章转自忆庭国际象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