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的国际象棋发展比较研究
连明霞
摘要
最近几年,印度国际象棋的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进步!2024年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上,印度男女队都获得了团体金牌;2024年12月,印度年仅18岁的古克什战胜了中国棋手丁立人,获得了第18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和中国的国际象棋在棋手培养方式、媒体宣传、棋手训练模式、青少年棋手的培训等方面的差异,破解印度国际象棋迅猛发展的密码,借鉴他们的成功因素,促进我国国际象棋的飞快进步,再创中国国际象棋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中国,印度,国际象棋,比较研究
2024年可以说是国际象棋的“印度之年”,印度的国际象棋,在团体、个人,以及快棋、少儿等赛事上,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震惊了全世界。
首先是在国际象棋的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上,印度队获得了男子组和女子组的双冠军,成为了继前苏联、中国之后,第三个同时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男子和女子组冠军的国家。而中国队在这次奥林匹克团体赛上,仅获得了男子组的第四,女子组的第九七名的成绩,均无缘前三名奖牌榜。
随后,在2024年11-12月举行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上,印棋年仅18岁的棋手古克什,战胜了国际象棋第17位男子世界冠军——中国棋手丁立人,成为了第18位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男子世界冠军。
最后在2024年12月末举办的世界快棋赛上,印度女棋手科内鲁,成功夺得了2024年世界快棋赛冠军;而中国队的居文君获得了女子超快棋赛的冠军。
截至2024年12月,国际棋联棋手等级分排行榜单上,世界男子、女子、青年男子和青年女子的前100名中,中国和印度棋手的人数对比分别是:7:13、14:10、4:20、8:8,显示出目前,在男子组和男子青年级组中,中国男棋手和印度男棋手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女子组中,中国女棋手的排名整体上略高于印度女棋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的国际象棋有着今天的辉煌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印度国际象棋的快速崛起,经历了哪些历程?有哪些促进的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印度国际象棋进步的经验,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的国际象棋的发展历程,将对中国国际象棋的更快的进步和提高,促进中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国际象棋的大众人群普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比较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主要比较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普及情况、语言文化等国家的基本情况
表1 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基本情况
根据表1的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对比,即可发现,中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km2远超印度的298万km2,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为14.08亿vs14.40亿,基本相同。在两国的15-34青年人口数方面,中国以3.2亿vs印度的4.8亿,中国的青年人口数要比印度少33.3%;中国在0-14岁的儿童人口数方面,也以2.53亿vs印度的3.6亿,也少了29.7%。
对比中国和印度的GDP数据,可以发现中国2024年的GDP总额,是印度的4.92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总量上,遥遥领先于印度。
在官方语言方面,中国的官方语言为汉语;印度的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而在国际象棋的普及方面,中国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口数估计约为300-500万,远低于印度的3000-6000万,在国际象棋的大众普及上,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印度。而在专业棋手方面,中国的国际象棋的官方注册棋手人数为5万人,而印度的国际象棋注册人数为8万人,中国比印度少了37.5%,在国际象棋项目普及参与度方面,中国与印度尚存在较大差距。
2.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优秀棋手情况对比
根据国际棋联(FIDE)的2025年4月官方颁布世界前100名的棋手数据显示,中国在女子棋手上比印度略占优势,但是在男子棋手和青少年棋手方面,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印度。见表2。
表2. 中国和印度两国棋手国际棋联等级分情况
(2025年4月)
——数据来源:国际棋联官网www.fide.com
Top player等级分(2025年4月)
男子世界前100名棋手中,中国为6人,而印度为12人,数量上中国处于劣势;而中国男子棋手的最高排名是第8名(韦奕),而印度男子棋手的最高排名是第3名(古克什),平均排名秩次方面,中国以36.5:37.7,领先于印度;但是男子前100名棋手中,中国的6名棋手的平均年龄为34岁,而印度只有27岁。以上数据显示,在男子世界前100名棋手中,在人数、最高排名和平均年龄上,印度棋手都要领先中国棋手。
女子世界前100名棋的棋手中,中国和印度的人数比为16:9,且中国女子棋手候逸凡排名为世界第1名,而印度女棋手最高排名为第6名;但是在平均排名秩次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比例为47.9:44.7;而平均年龄为30.3:30.1,非常接近。以上数据显示,中国女子世界前100名棋手中,在人数、最高排名方面,中国棋手要领先印度棋手,但是在平均排名秩次上,印度棋手要高于中国棋手。
在代表着未来男子国际象棋水平的男子青少年棋手世界前100名棋手中,中国和印度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首先人数上,中国和印度的比例为5:20,中国仅是印度的1/4;而最高排名上,中国男子青少年棋手的世界最高排名仅为第35名,而印度为第1名——即当今男子世界冠军古克什。平均排名秩次方面,中国与印度的比值是72.6:43.2,中国男子青少年前100名棋手的平均排名秩次,要远远落后于印度。而中国只是在年龄方面,以16.2:18.7的平均年龄,略优于印度。因此,综合以上数据分析,中国男子青少年棋手的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印度男子青少年棋手。
在代表着未来女子水平的女子青少年世界排名方面,中国在人数上,以6:10落后于印度;在最高排名上,中国的女子青少年棋手的最高排名为第2名(鹿妙夷),而印度是第1名(Divya Deshmukh);两国的女子青少年前100名棋手的平均秩次方面,中国以30.7:41.1优于印度。而年龄方面,也以中国vs印度的16.0:17.6低于印度。
以上数据显示,在女子青少年棋手对比上,中国在高水平棋手的人数、排名、年龄方面,都优于印度;而中国在人数上要落后于印度。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在女子棋手方面,无论是成人和青少年,中国队对比印度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男子方面,中国男子棋手在高水平棋手人数、年龄、最高排名方面,都落后于印度男子棋手,仅在平均秩次排名方面,略占优势;而男子青少年棋手方面,无论是高水平棋手人数、年龄和排名,中国男子青少年棋手已经全面落后于印度男子青少年棋手,而且有着较大的差距。
3.比较中国和印度近五年以来的国际象棋比赛成绩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象棋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两国的优势项目和崛起路径有所不同。以下是两国在个人赛、团体赛、青少年培养等方面的成绩对比:
(1)男子国际象棋
——中国:
丁立人(Ding Liren):2023年成为首位夺得国际象棋男子个人世界冠军的中国棋手(击败涅波姆尼亚奇),但最近状态下滑,排名跌到了世界第21名。
其他棋手:现在韦奕(Wei Yi)的排名为世界第九名,王玥、王皓等棋手都曾进入世界前20,但近年排名有所下滑。
——印度:
新一代崛起:
古克什(D. Gukesh):2024年18岁时成为史上最年轻世界冠军候选人赛冠军,等级分突破2750+,当前古克什的等给分为世界第五名。
普拉格纳南达(R. Praggnanandhaa):2023年世界杯亚军(击败卡尔森等名将),等级分2767,世界第七。
维迪特(Vidit Gujrathi)、哈里克里希纳(P. Harikrishna)稳居世界前30。
整体实力:印度目前有超过80名特级大师(GM),数量全球领先,男子棋手平均年龄更低。
对比:
中国依靠丁立人实现历史性突破,但后备力量不足。
印度男子棋手呈现“群体爆发”,古克什在18岁时即已成为世界冠军,印度的年轻一代更具竞争力。
(2)女子国际象棋
——中国:
垄断性优势:
居文君(Ju Wenjun):2018-2023年四夺女子世界冠军(两次卫冕)。
侯逸凡(Hou Yifan)(已半退役):前世界冠军,等级分长期排名女子世界第一。
谭中怡(Tan Zhongyi)、雷挺婕(Lei Tingjie)等多次获得世界冠军挑战权。
团体赛:中国女队多次获得奥赛、世团赛冠军(如2022年奥赛金牌)。
——印度:缓慢进步:
科内鲁(Koneru Humpy):前女子世界亚军,等级分稳居女子前5。
哈丽卡(Harika Dronavalli):世界排名前10,但未突破冠军壁垒。
年轻棋手如瓦伊沙丽(R. Vaishali)(普拉格纳南达的姐姐)崭露头角。
对比:
中国女子棋手统治力极强,形成“集团优势”。
印度女子项目投入不足,顶尖棋手数量较少。
(3)青少年赛事(U20以下)
——中国:韦奕曾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14岁,2013年),但近年青少年顶尖棋手减少。
新人涌现:2023年薛皓文(Xue Haowen)获世少赛U14组冠军,2023年鹿妙夷(Lu Miaoyi)夺得U10组女子世界冠军,2022年肖同(Xiao Tong)获得U16组女子快棋世界冠军,
但整体青训产出下降。
——印度:
垄断青少年赛场:
古克什:15岁成为特级大师(2019年)。
普拉格纳南达:12岁成为国际大师(IM),14岁晋升GM。
瓦伊莎莉(B. Savitha Shri)等女子新秀崛起。
数据:印度包揽2023年世少赛多个组别冠军(U8、U12、U16等)。
对比:
印度青少年培养体系更高效,后备力量远超中国。
中国青训面临“断层风险”,需应对印度青少年棋手的“集团优势”带来的强大冲击。
(4)团体赛成绩
中国女队统治力依旧,男队依赖丁立人单点突破。
印度男队2024年首夺世界奥赛冠军,展现整体实力。
(5)总结:优势与挑战
——中国:
优势:女子项目垄断、男子丁立人突破。
挑战:青训萎缩,男子梯队建设不足。
——印度:
优势:男子年轻棋手井喷,商业化培养模式成功。
挑战:女子项目薄弱,缺乏系统性国家队支持。
(6)综合对比结论
——未来趋势:
印度男子棋手可能在未来5-10年统治世界棋坛(如古克什、普拉格纳南达、维克特、埃里加伊斯等四大青年高手)。
中国需警惕“阴盛阳衰”,亟需重建青少年培养体系。
4.比较中国和印度对国际象棋的资金投入情况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国际象棋的两大强国,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赛事成绩上均有显著进步,但两国在资金投入模式、来源和规模上存在差异。以下是主要对比:
(1) 政府支持力度
——中国:
官方主导:国际象棋(尤其是女子项目)长期受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支持,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纳入“非奥重点项目”或“智力运动项目”。
地方投入: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体育局会为职业棋手提供训练津贴、比赛经费和教练团队。
国家队集训:中国国际象棋协会(CCA)定期组织封闭式集训(如北京和杭州等地的国家队训练基地),资金由政府保障。
——印度:
民间主导:政府直接投入较少,主要依赖私人赞助、企业资助(如塔塔集团、印度石油公司)和棋手个人商业代言。
体育部角色:印度体育部(Ministry of Youth Affairs and Sports)通过“目标奥运领奖台计划(TOPS)”提供部分资助,但金额有限。
对比:中国以政府财政为主,印度更依赖市场化和私人资本。
(2)商业赞助与赛事奖金
——中国:国内赛事(如“李成智杯”全国少儿赛)奖金较低,但稳定;国际赛事(如深圳国际象棋公开赛)由地方政府或企业赞助。
顶尖棋手(如丁立人、侯逸凡)可通过商业代言(如汽车、教育品牌)获得收入。
——印度:赛事奖金更高:印度企业赞助的国际赛事(如塔塔钢铁国际象棋赛、钦奈国际象棋公开赛)奖金丰厚,吸引全球顶尖选手。而且印度全国青少年赛均有丰厚的奖金,对青少年棋手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明星效应:阿南德(V. Anand)等棋手的成功带动赞助商(如英特尔、Microsense)对年轻棋手的投资。
对比:印度商业赛事和赞助更活跃,中国更依赖体制内资源。
(3)基层培养投入
——中国:
体校体系:部分省市体校设有国际象棋班,提供免费训练(如上海棋院实验小学)。
民间俱乐部:一线城市私人俱乐部,比较通过民非企业或是工商注册的棋类俱乐部,一般教学从启蒙、初到、中级和到高级的幼儿和青少年小棋手。
——印度:
私人学院主导:如阿南德学院(Chennai)、Chess Gurukul(班加罗尔)等收费培训机构是主力,政府几乎不补贴。
在线平台普及:印度棋手更依赖低成本在线训练(如Chess.com),减少场地和教练开支。
对比:中国基层培养有部分为体制内托底,但绝大多数为市场化,印度则完全市场化的商业运营。
(4)国际赛事成绩与投入关联
——中国:
长期垄断女子个人和团体世界冠军(如居文君、谭中怡),男子丁立人2023年首夺世界冠军,反映政府长期投入的成效。
训练经费集中在少数顶尖棋手,梯队建设近年有所弱化。
——印度:
男子棋手崛起(如普拉格纳南达、古克什)得益于商业化训练和频繁参加国际赛事,但女子项目投入不足。
资金分散,缺乏系统性青训体系。
对比: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印度“精英个体突破”。
(5)数据估算(年投入)
——中国:
国家队训练+赛事经费约2000-3000万人民币(含地方支持)。
青少年培养(体校+俱乐部)约5000万人民币以上。
——印度:
国家队投入(含TOPS计划)约500-800万人民币。
私人赞助和赛事总投入可能达2000万人民币,但分散且不稳定。
表3 中国和印度的国际象棋资金投入情况对比
——总结:中国需增强商业化和大众参与,印度需加强政府系统性支持。
5.比较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职业棋手的训练情况
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象棋棋手的训练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训练体系、教练资源、科技应用、赛事参与以及文化支持等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 训练体系
——中国:专业化、集中化培养
①体校/棋院模式:中国棋手大多通过地方棋院(如中国棋院杭州分院、上海棋院)或体育学校接受系统训练,采用“集中训练+文化课兼顾”的模式。
②国家队集训:顶尖青少年棋手(如韦奕、朱锦尔)常被选入国家队或省队,接受长期封闭式集训,教练团队系统化。
③梯队建设:从U8到成年组,各级别赛事(如“李成智杯”)选拔人才,形成金字塔结构。
——印度:市场化、分散化训练
①私人棋校+在线训练:印度棋手主要依赖私人国际象棋学院(如Chess Gurukul、WestBridge Anand Chess Academy)或线上平台(如Chess.com、Lichess)进行训练。
②家庭支持+个人教练:中产家庭会聘请私人教练(许多是前职业棋手),训练更具个性化,但费用较高。
③缺乏统一体系:没有类似中国的“国家队长期集训”,更多依赖个人或俱乐部的安排。
(2) 教练资源
——中国:高水平教练集中在专业机构
国家队、省队聘请国际大师(IM)、特级大师(GM)执教,如余少腾(丁立人教练)、倪华(前国家队教练)。
地方棋院有专业教练团队,但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
——印度:依赖退役职业棋手和在线教育
阿南德等顶尖棋手开设学院(如WestBridge Anand Chess Academy),但整体高水平教练较少。
许多年轻棋手通过YouTube、Chessable等平台学习,依赖国际课程(如Magnus Carlsen的培训视频)。
教练费用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长期1对1训练。
(3)科技与AI应用
——中国:AI深度整合,国家队领先
国家队使用AI训练:中国棋院引入AlphaZero、Leela Chess Zero等AI辅助分析,丁立人等顶尖棋手高度依赖计算机拆棋。
训练软件普及:ChessBase、云端数据库广泛用于开局库研究,年轻棋手从小接触计算机训练。
在线对弈较少:中国棋手更依赖线下训练,线上平台(如腾讯棋牌)普及度一般。
——印度:在线对弈为主,AI使用较分散
Chess.com和Lichess盛行:印度青少年棋手大量使用在线平台训练,Praggnanandhaa等棋手从小在网络上对弈。
AI工具普及但不成体系:个人或俱乐部会使用Stockfish等引擎,但缺乏中国国家队那样的系统化AI训练计划。
低成本学习:许多孩子通过免费YouTube课程和开源引擎自学。
(4)赛事参与
——中国:赛事体系完善,但竞争集中
全国性赛事:如“李成智杯”、“全国智力运动会”等,提供晋级通道,但名额竞争激烈。
国际赛事机会较少:青少年棋手出国比赛需国家队或地方支持,个人家庭难以承担费用。
职业化路径明确:优秀棋手可进入省队、国家队,享受津贴和训练资源。
——印度:赛事密集,自费参赛普遍
地方赛事多:印度各邦每周都有小型锦标赛,低成本参赛(报名费约5-20美元)。
国际赛事自费为主:家庭需承担出国比赛费用,中产以上家庭才能支持孩子频繁参赛。
职业化更市场化:没有“国家队包办”模式,棋手需自己争取赞助或俱乐部支持。
(5)文化与社会支持
——中国:家长更看重学业,职业化谨慎
国际象棋被视为“智力开发工具”或“特长加分项”,而非主流职业选择。
许多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因学业压力放弃职业道路。
政府/企业赞助较少,职业棋手收入依赖比赛奖金和少量津贴。
——印度:职业化热情高,偶像效应强。阿南德、古克什、普拉格纳南达、科内鲁和瓦伊莎莉等成功案例激励大量青少年投身职业象棋。
中产阶级家庭愿意投资国际象棋培训,视其为“阶层跃升”途径之一。
赞助体系较成熟,企业(如塔塔集团)和在线平台(如Chess.com)支持新秀棋手。
(6)训练环境和设施
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的杭州训练基地为杭州智力大厦,是有40余层高的崭新训练场馆。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棋类项目比赛场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奥体博览城区块。其中,1-14层为赛时用地,建筑面积为26633平方米,为全世界领先的棋类竞技、棋类比赛、棋类训练和棋类管理的场馆。
而印度的国际象棋训练基地主要有:位于钦奈的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分布于几个大城市的印度国际象棋联合会(AICF)训练营、以及地方性的孟买、德里国际象棋协会训练营。
表4 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象棋棋手的训练模式对比
——未来趋势
中国:需扩大基层普及,减少“过早专业化”导致的流失率。
印度:需解决教练和基础设施不足问题,避免“过度竞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两国模式各有优劣,中国强在体系化训练和AI整合,印度胜在群众基础和市场化活力。未来国际象棋的竞争可能取决于谁能更好地结合科技与普及。
6.比较中国和印度两国少儿和青年少的国际象棋的教学普及情况
包括:两国少儿和青少年的人口年龄分布和数量、两国少儿国际象棋启蒙教育的普及数量和比例、两国青少年国际象棋教育的数量和比例、两国少儿和青少年国际象棋启蒙教学的上课频次和师资力量等。
(1)教育体系与培养路径
——中国:
①绝大多数孩从在幼儿园时,即开始国际象棋的启蒙教学,分为到幼儿园内上公益课、校外俱乐部培训等形式。
②校内推广:部分国际学校或重点中小学开设选修课,但多数地区仍以课外兴趣班为主。
③专业化路径:以体校、专业棋院(如中国棋院杭州分院)为核心,通过选拔赛集中培养精英选手。
④赛事体系:各地区的国际象棋等级赛、一年一度的以教育局和体育局举办的官方校内国际象棋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李成智杯等赛事提供晋升通道,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强于西部)。
——印度:
①市场化主导:依赖私人棋校(如Chess Gurukul)和线上教育平台(如Lichess印度合作机构),家长投入较高。
②校内普及:部分私立学校将国际象棋列为必修课,但公立学校覆盖率低。
③赛事密度:地方赛事频繁,如“印度国际象棋锦标赛”分龄组竞争激烈,低成本参赛吸引大量青少年。
(2)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
①功利性倾向:部分家庭将国际象棋视为升学加分(如体育特长生政策)或智力开发工具,而非职业选择。
②家长参与度:中产家庭愿意投资培训,但更看重学业平衡,职业化意愿较低。
——印度:
①偶像效应:阿南德及新生代棋手(如普拉格纳南达)激励青少年职业化追求。
②阶层差异:城市中产阶级和精英家庭更易获得资源,农村地区条件有限,但线上平台(如YouTube免费课程)部分弥补差距。
(3)国际竞争力与成果
——中国:
顶尖棋手:丁立人(2023年男子世界冠军)、侯逸凡(女子排名第一)等。
青少年表现:U18、U12组别世界赛事中稳定前五,但棋手总数和总体排名均小于印度。
——印度:
人才厚度:全球青少年棋手数量第一,2023年国际棋联(FIDE)注册青少年选手超11万(中国约3万)。
新星涌现:2023年印度包揽U16、U18男女组世界冠军,古克什已经在19岁时即获得男子世界冠军称号,普拉格纳南达(18岁)等级分突破2700。
(4) 挑战与未来趋势
——中国:
需解决区域发展不均问题,扩大基层参与。
体教融合需深化,避免“过早专业化”导致流失率高。
——印度:
基础设施不足(如偏远地区缺乏线下教练)。
过度竞争可能加剧心理压力,需完善青少年心理支持体系。
——总结:
中国的青少年国际象棋培养具有体系化培养强,顶尖选手精尖的特点,但普及面亟需拓宽。印度的国际象棋群众基础广,职业化热情高,但资源分配不均。
7.中国和印度各自有代表性的国际象棋专业学校简介
(1)中国:杭州智力运动中等专业学校(杭州智力运动学校)
杭州智力运动中等专业学校(杭州智力运动学校)成立于2022年8月,是全国唯一以智力运动为核心培养方向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前身为2005年成立的杭州围棋学校,2022年转型为中专院校,主要培养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桥牌、电子竞技等智力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人才。2025年新增无人机操控与维护、动漫与游戏设计专业,并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电子竞技方向大专班,形成小学至大学一体化培养体系 。
学校实行六年制和三年制学制,在2024年搬迁至余杭区仓前街道景腾北路9号新校区。截至2025年,已累计培养输送数百名职业棋手和大师,连续9年保持全国围棋定段人数第一 。
办学资金197.71万元。采用市属全日制公办寄宿制办学模式,实施中专提前单独招生。截至2025年,在校生近400人,拥有33次招投标项目经验 。
2022年与天元公学共建智力运动拔尖人才培养体系,2025年4月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师资与教学资源。2024年起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
杭州智力运动中等专业学校(杭州智力运动学校)实行文化课与专业测试结合录取制度 :
①招生对象:具有棋牌类/电竞专项技能的初中/小学毕业生
②录取方式:文化总分与专业总分按比例折算
③资助政策:免除学费并提供奖学金
④升学通道:可参加普通高考、职业高考或体育单招。
杭州智力运动中等专业学校(杭州智力运动学校)已经累计培养了各类职业棋手127人,获得国际冠军23项。2021年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 2022年被评为全国国际象棋运动先进单位。截至2025年6月,围棋定段人数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
(2)印度:西桥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WestBridge-Anand Chess Academy)的简介:
2022年由阿南德与印度著名的西桥(West Bridge)投资公司联合成立,旨在推广国际象棋教育,尤其关注印度青少年棋手的培养。为了发掘印度丰富的国际象棋人才,并培养这些年轻选手从初级联赛迈向高级联赛乃至更高级别。鉴于许多选手在过渡阶段面临的挑战,阿南德和西桥投资公司负责人辛格尔决定提供取得卓越成就所需的重要资源和指导。并在印度、美国、毛里求斯三个国家设有校区。
西桥-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由阿南德亲自组建,并亲自授课,还外聘比如克拉姆尼克、格尔凡德等世界名将作为授课教练,仅仅四年时间,西桥-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该学院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当今男子世界冠军古克什、印度知名棋手普拉格纳南达和瓦伊莎莉等天才选手,在全球舞台上频频亮相,成为头条新闻。
西桥-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不仅仅是一个训练基地,更是印度有志向的国际象棋选手的希望灯塔。通过提供世界级的指导和资源,阿南德和辛格尔创造了一个培育环境,让年轻人才得以茁壮成长,并在全球舞台上竞技。在我们期待更多里程碑式的成就和胜利之际,很明显,该学院的影响力将在未来多年持续显现,塑造国际象棋的未来,并巩固印度作为国际象棋强国的地位。
该学院的录取完全基于择优邀请,为展现出非凡潜力的年轻球员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培养计划。录取过程极具选择性,专注于从年轻棋手中发掘和培养顶尖人才。
——从以上中国和印度的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国际象棋学校的对比可以发现,二者的目标都是以培养在国际象棋方面具有一定天赋的年轻棋手为主,但是经营方式、授课内容、教练成员的组成上,有较大的区别:中国是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以中等专业学校的模式,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讲授文化课程,并授予毕竟学历文凭,教练员以国内的知名棋手为主。而印度的西桥-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是以私人和公司投资办学为主,独立筛选和培养专门的国际象棋人才。并聘请了阿南德、格尔凡德、克拉姆尼克等世界顶尖的国际象棋高手为教练员授课。
中国国际象棋的专业学校,以培训国内职业高手为目标,以国家投入为主;而印度的西桥-阿南德国际象棋学院,是以商业赞助为主,以印度庞大的国际象棋人口为基础,以培养世界顶级赛事冠军为目标。
8.比较中国和印度对国际象棋获奖棋手的奖励措施情况
比较分析两国棋手在获得世界冠军、世界团体冠军、世界快棋和超快棋赛、全国锦标赛冠军、全省锦标赛、全市比赛冠军后的奖金和其他奖励情况。
2025年中国国际象棋全国公开赛(聊城站)的奖金分配分别为:第一名20000元、第二名12000元、第三名10000元、第四名8000元、第五名6000元、第六名5000元、第7名4000元、第8名3000元、第9-12名2000元。
——数据来源:聊城市国际象棋协会(2025-5-30)、
2025年印度班加罗尔公开赛的奖金分配为:第一名37500元、第二名29000元、第三名20000元、第四名16000元、第五名12500元、第六名8300元、第七名6250元、第八名5800元、第九名5000元、第十名4100元、第11名3300元、第12名2900元、第13名2500元,第14-20名1600元。
——数据来源:
https://chessbase.in/news/2nd-Namma-Bangalore-Open-2025
通过公开赛的奖金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国际象棋公开赛的奖金,要低于印度公开赛,说明中国国际象棋的商业化运营,要落后于印度。
2023年,代表中国和印度个人最高水平赛事的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奖金分配分别为:
2023年中国和印度全国锦标赛奖金对比(人民币)
以上数据显示,在成人国际象棋在奖金总额和个人冠军奖金方面,都远高于印度。
印度的全国U7组和U9组青少年国际象棋赛的奖金(换算成人民币)都为:第一名4166元人民币,第二名为3000元,第三名为2500元,第四名为2000元,第五名为1666元,第六名为1166元,第七名为1000元,第八名为833元,第九名为666元,第十名为500元,第11—20名都为333元;而且男生和女生奖金相同。
印度全国U11岁组青少年国际象棋赛的奖金(换算成人民币)为:第一名5833元人民币,第二名为5000元,第三名为4166元,第四名为3333元,第五名为2083元,第六名为1250元,第7-20名都为833元,而且男生和女生奖金相同。
而中国青少年最高等级的李成智杯比赛,优胜名次均无奖金。
9.中国和印度国际象棋协会的对比介绍
(1)印度国际象棋联合会
全印度国际象棋联合会(All India Chess Federation,简称为AICF)成立于1951年,是印度国际象棋运动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推广和管理印度的国际象棋赛事及活动。其主要职责有:一是赛事组织:包括主办印度全国象棋锦标赛(成人、青少年、儿童组别),选拔印度选手参加国际赛事(如奥林匹克团体赛、亚运会、世锦赛等),举办国际象棋联赛(如印度国际象棋联赛)。二是等级分与头衔:管理印度棋手的FIDE等级分和国家级头衔(如国际大师IM、特级大师GM的认证)。三是推广普及:在基层和学校推广国际象棋,组织培训计划,支持女性棋手发展(如女子国际象棋专项赛事)。
AICF的官方网站,网站的主要内容有:主要赛事介绍、主要棋手信息搜索、本组织机构介绍、重大国际象棋事件新闻、比赛直播、国际象棋精彩欣赏等,内容极为丰富。从网站中可以查阅AICF的所有主要工作,以及印度国际象棋发展的主要工作信息。
(2)中国国际象棋协会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Chinese Chess Association,简称为CCA),成立于1986年,是推动国际象棋运动发展、促进技术水平提高的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也是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棋联的唯一合法组织。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日常工作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国际象棋部。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主要宗旨为:普及国际象棋运动知识和基本技术;组织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开展国际交往和技术交流;选拔和推荐国家队或集训队运动员、教练员;组织国家优秀运动队集训和参加国际比赛;组织或委托会员单位承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各类比赛;研究制定国际象棋发展规划、管理法规和训练竞赛制度、全国竞赛计划、规则和规程;组织科学研究工作等。
但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现在没有官方网站,仅有微信公众号,棋手和国际象棋爱好者无法了解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工作开展情况。
2025年,全印度国际象棋联合会官网上列出的全印度的各类国际象棋赛事多达165项,而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公布的2025年全国各类国际象棋赛事只有45项,仅仅是印度赛事的27%。
10.比较中国和印度大众人群的国际象棋普及情况
比较分析两国大众人群的国际象棋普及情况,包括:网络平台两国爱好者的日均对局人数和对局盘数、大众人群中会下国际象棋的人数及比例等。
在中国比较流行的网络国际象棋平台为“国象联盟”,估计国象联盟每天的国际象棋对局数量为30-50万盘,而全世界流行最广的国际象棋对弈平台为www.chess.com和www.lichess.org两个网站,并分别有着各自的手机客户端。www.chess.com和www.lichess.org两大平台上的每天对局数量和中国与印度的玩家数量如下表所示:
表3. chess.com、lichess.org和国象联盟上中国和印度玩家的对局数量对比
——数据来自维基百科
11.比较中国和印度国际象棋媒体宣传情况
比较分析两国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的新媒体对国际象棋的报道情况,包括媒体的影响力、报道的频次和报道的比例。
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象棋的宣传推文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媒体报道、明星效应、社会普及 和 数字化传播 等方面。以下是详细对比:
(1)媒体报道与官方支持
——中国:国际象棋报道集中在 丁立人、侯逸凡等顶尖棋手夺冠时(如2023年丁立人世界冠军),但日常曝光率低。以及更早些时候的1991年,中国第一位女子世界冠军谢军,在1991年获得中国的首个女子世界冠军时的巨大曝光量,但近几年日常曝光量极少。
——印度:国际象棋是 主流体育新闻,媒体(如《印度时报》、ESPN印度)长期跟踪报道新星(如普拉格纳南达、古克什)。
(2)明星效应与网红推广
典型案例:印度:Samay Raina(喜剧演员)在YouTube直播象棋,单场观众超10万。普拉格纳南达 在Instagram有150万粉丝,频繁互动。
中国:职业棋手较少运营社交媒体,内容多由官方账号(如“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发布。在重大比赛时,会有超玥国际象棋的王玥和李超等前国家队著名高手的直播讲解。
(3)社会普及与群众基础
关键差异:
印度:国际象棋被视为“平民逆袭的智力运动”,许多家庭鼓励孩子学棋以争取奖学金。
中国:仍属小众项目,家长更倾向让孩子学围棋(传统文化)或体育(如乒乓球)。
——印度:Chess.com与网红合作举办“Blitz Battle”,吸引10万+观众。
——中国: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丁立人与涅波姆尼亚奇,以及丁立人与古克什的世界冠军对抗赛,赛事直播观众通常仅数千人。
(6)未来趋势:
中国:若丁立人、君文君、候逸凡、谢军等棋手加强社交媒体运营,或可提升热度。
印度:继续巩固“国际象棋大国”形象,可能诞生更多商业联赛。
印度通过“明星+网红+全民参与”的模式,已让国际象棋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仍停留在专业竞技层面,大众影响力有限。
12.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国际象棋网络频道数量的影响力情况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在中国以微信、微博、抖音和B站等众多新型主播媒体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猛,诞生了很多讲解、宣传和欣赏国际象棋为主的自媒体平台;而印度也有很多优秀的、拥有数百万粉丝量的国际象棋主播平台。比较分析中国和印度的国际象棋网络频道数量、粉丝量、发布的信息量以及文章或是视频的分布、信息阅读量等情况,将有助于比较两个国家通过新型媒体在国际象棋宣传方面的差距。
在中国影响力巨大的B站、抖音和小红书三大视频网站上,以“国际象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三大视频网站分别只有1008、255和205个视频列出,
在google上,搜索chess India,google平台列出了2.01亿条的搜索结果;而在google平台上搜索chess China,只列出了0.974亿次的搜索结果,仅是印度国际象棋搜索结果的48.5%。
在信息平台,世界上传播非常广泛的X(原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和视频平台上,印度分为有Chessbase Inida的著名帐号,在X上有12.37万粉丝,已经发布了3.48万条信息;而在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上,chessbase Inida帐号有263万粉丝,发布了1.5万条高质量的国际象棋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了重大比赛录像、精彩局面分析、国际象棋新闻和国际象棋比赛花絮等内容,相当全面而生动。
www.chessbase.in是由德国ChessBase公司的官网平台,并在www.chessbase.com的基础上,专门为印度开发了www.chessbase.in的印度网站,专门用于报道印度的国际象棋的比赛信息,内容包括印度的重大比赛信息报道、印度棋手在世界的重大国际象棋赛事上的信息报道、国际象棋知识介绍、重要比赛的赛事直播以及相关国际象棋产品的销售等。每天的浏览量达到数十万级别,极大的宣传了印度的国际象棋事业。与印度相对比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来宣传中国的国际象棋比赛和宣传中国国际象棋棋手的赛事信息。
——数据来源:www.chessbase.in
13.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中国国际象棋的男队和女队,在同时获得2018年国际象棋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以及中国棋手丁立人,在2023年获得世界冠军称号后,收到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贺电。
而印度的国际象棋事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2024年的世界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上,印度男子和印度女队同时获得金牌,以及印度棋手古克什在2024年12年获得国际象棋的第18位世界冠军称号后,印度国际象棋男队和女队,以及古克什都受到了印度总理莫迪的亲自接见和鼓励。在全印度范围内,再次掀起了热爱国际象棋、学习国际象棋的热潮。对印度的国际象棋的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印度国际象棋的国家级层面的高度重视;
2、印度国际象棋www.chessbase.in网站的丰富的信息;
3、印度国际象棋的众多的世界级chess india媒体的广泛宣传。包括Youtube网站和X(原Twitter)上的chessbase india频道等;
4、印度对青少年国际象棋后备人才的投入培养战略,培养了丰富的青少年后备优秀小棋手;
5、印度国际象棋高手们的偶像作用,包括阿南德创办的阿南德国际象棋学校,古克什、普拉格纳南达、维迪特、埃里加伊斯等青年棋手们的广泛出镜、采访、做节目等宣传,以及喜剧明星等的跨界宣传等,极大的吸引了印度普通民众的国际象棋兴趣和热情。
6、印度丰富的国际象棋比赛的组织。包含了国家投资、商业赛制、短频快的快棋超快棋赛、青少年比赛、少儿比赛等多种赛制,为顶尖高手、未来希望之星、普通爱好者等各种水平的国际象棋棋手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平台。
7、印度国际象棋高度的商业化运行机制。在全民国际象棋热的大背景下,印度的国际象棋比赛和活动,能获得很多的赞助商的青睐,获得很多的商业赞助机会,发放更多的比赛奖金,吸引很多高水平棋手参赛。
1、发挥中国的传统集体优势,加大国际象棋国家队顶尖高手的培养力度,以国际象棋世界奥林匹克团体金牌为目标,培养一批中国国际象棋的世界级团队高手。
2、加大中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中国青少年的国际象棋比赛数量,比如棋协大师赛、各省级的青少年锦标赛等,增加优胜名次棋手的奖金激励,扩大青少年棋手的荣誉称号授予范围,为青少年棋手提供荣誉和资金的双重激励。
3、增加国际象棋的媒体宣传力度。不仅是对重大比赛中的宣传,对省级锦标赛、智力运动会和各级公开赛,增加新闻媒体宣传力度。
4、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大众媒体平台上,扶持一批国际象棋的知名up博主,宣传中国的国际象棋重大赛事,宣传中国的知名棋手,讲解国际象棋的重要知识点,展示国际象棋的精彩局面。
5、增加对知名的顶尖棋手的采访的宣传力度。比如增加对丁立人、候逸凡、韦奕、朱锦尔、谢军等知名棋手、有影响力的棋手的事迹宣传,发挥知名棋手的明星效应,扩大国际象棋的知名度。
6、开办类似印度的www.chessbase.in的中国国国际象棋专门网站,可以报道在中国的国际象棋赛事,报道中国棋手在世界上的比赛信息,国际象棋知识讲解,国际象棋精彩分享,国际象棋赛事直播、重大比赛棋谱下载,可以刊登相关广告,以实现网站的可持续化运营。
7、围绕着丁立人、居文君、侯逸凡等知名棋手的明星效应,扩大中国国际象棋的商业化招商引资,扩大中国国际象棋的商业化运营。
05 体教融合视域下国际象棋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的制度比较
——基于中国与印度的对照分析
(一)政策落地:行政主导与多元协同并存
中国政府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的意见》(2020)为顶层文件,市、区两级财政跟进。
上海市教育局于2021 年 7 月发文把国际象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权重不低于体育与艺术板块的 15%;静安区 2022 年“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每校每年 8 万元专项补贴,2024 年预算已兑现 328 万元,覆盖区内全部 41 所小学。
比较之下,印度 2020 年《国家教育政策》虽把国际象棋列为“课外体育俱乐部推荐项目”,但执行主体分散在各邦教育局与民间协会;2024 年 AICF 问卷显示,目前只有泰米尔纳德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六个邦在公立小学正式设课,教材与师资培训费用主要来自塔塔钢铁慈善基金,每年约 180 万美元。
(二)课程实施:三段进阶与AI赋能
中国校园大多采用“启蒙—提高—竞赛”三段式。北京海淀区九一小学在区教委 18 万元设备经费支持下,把 600 平方米走廊改造成棋盘地毯,课间对局量从日均120盘跃升至 960 盘;杭州学军小学教育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棋思”小程序,学生上传棋谱10秒即可获得 Stockfish 16 复盘报告,2024年该校6名学生闯进李成智杯 U12 前八名。深圳“体彩杯”校园联赛 2024 年设17站分站赛,参赛学生约1.3万人,规程写明各组别前八名直升市青少年队集训。
印度方面,Chess Gurukul 与州教育局合作推出“School Chess Coach”在线认证,2023—2024年共发证1687份,但只有不到18%的持证教练受雇于公立学校,其余流向私立学校和线上平台,课程深度与覆盖面仍依赖家长付费。
(三)师资培养:高校微专业与大师工作室
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国际象棋协会联合开设“国际象棋教育”微专业,两年已培养412名持证教师;上海棋院 2024年财政列支96万元“大师进校园”项目,倪华等6 位特级大师每周驻校2课时。印度则依靠私立学院和线上平台:AICF与多家机构合作,通过线上直播、录播课程培训教练,培训费用由企业或个人承担,师资来源呈高度市场化特征。
(四)竞赛—升学通道:两条路径
在中国,学生从校内选拔一路打到区级、市级,再到国家级;上海2025年起把“国际象棋二级运动员”纳入中考体育特长生,最高可加10分,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2024年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简章也首次单列国际象棋项目,文化课可降20分录取。印度则主要依赖私立学校奖学金:Sri Ram School、DPS 系列学校会根据全国学校锦标赛成绩发放全额或半额奖学金,形成“市场化—奖学金—再投入”的循环。
(五)客观审视:两种模式的适用边界与互补可能
印度模式的长板在于人口基数与市场渗透:AICF 2024 年注册青少年棋手11.2万人,约为中国的3.7倍;chess.com 日活印度用户200–350万,占全球日活20–30%,市场驱动的普及效率远高于行政驱动。同时,私立学校奖学金、企业冠名赛、YouTube 直播打赏,使顶尖少年年收入可达5–10 万美元(数据来源:普拉格纳南达2023年公开财报),商业化路径缩短成才周期。文化层面,阿南德、古克什等偶像的国民级影响力,让国际象棋被视为“阶层跃升工具”,家长付费意愿远高于中国。
反观中国模式,亦有隐忧:财政天花板下,静安等三区已将补贴从8万元下调至5万元;上海“学业预警”制度导致 2024年12名U12棋手因文化课低于年级前50%被迫退赛,过早专业化风险显现;国内公开赛奖金仍落后印度同等级赛事30–50%,顶尖少年缺乏商业代言,现金流过于依赖政府津贴。
综上所述,根据“体教融合”政策,中国已在制度设计、财政保障、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数字资源和升学通道六个维度形成闭环:财政直补保证开得出课,高校微专业保证派得出老师,AI小程序和国象云课堂保证学得好,校内—区级—市级赛事保证赛得多,中考加分和高校降分录取保证留得住人。下一步,中国需要注意财政波动带来的补贴递减、学业预警导致的学员流失,以及商业赞助不足的现金流单一风险;同时可适度借鉴印度企业CSR与线上平台的市场活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象棋在素质教育中的可持续空间。
印度作为传说中的国际象棋发源地,在国际象棋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国际象棋的开局上,“印度体系”是一大类极为庞大的开局体系,内容包括了古印度防御、新印度防御、格林菲尔德防御、尼姆佐维奇防御等几个极为重要的开局体系。近年来,在第十五位世界冠军阿南德的鼓励和支持和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印度的国际象棋呈现井喷式的飞速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恒古不断的五千多年文明的熏陶下,中国人用勤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结合着现代的科技文明的进步,相信在被喻为“人类智慧的试金石”的国际象棋上,勤劳智慧勇敢的人中人同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绩!再创中国国际象棋的辉煌成就!